神经内镜以其最小程度的皮质损伤和脑组织牵拉的优势,已成为脑室内手术的高效器械。通常行第三脑室切开术(ETV)同时可行侧脑室或室周阻塞性病变活检术。但普通神经内镜由于脑室空间大小的限制、设备材质的局限往往使操作者难以得心应手。
针对此问题目前有一个新兴解决方案来弥补神经内镜的不足之处,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神经外科 Codd 教授,使用一个灵活可延伸且有高清摄像功能的全新内镜代替传统内镜行脑室内操作,文章发表在近期的 World Neurosurgery 杂志上。
作者成功地实现了高清芯片摄像软质内镜下 ETV 和病变活检,并实现了有效地操作可视化完成手术内容。病例如下:
女性患者,36 岁,头颈部疼痛不适 1 年。查 MRI 发现一无增强的 T2 高信号病变,引发中脑导水管和第三脑室扩张。为了促进脑脊液的循环通畅且同时获得病理诊断,拟同时行 ETV 和活检术。
作者选择使用高清软质内镜(图 1)。且将该内镜手术方法的优势及相关风险向病人解释,经其同意接受后行手术治疗。
图 1. 图为 4 mm 的软质插管摄像内镜(4 mm×65 cm)。该设备重 385 g,能提供集成的 LED 光源并形成高分辨率 4:3 格式的视频图像。内镜的工作长度是 65 cm,总长度是 93 cm。芯片拍照模式内镜的光输入将直接转化成高清数字图像数据
磁共振成像行无框神经导航确定颅骨钻孔位置:冠状缝前约 1 cm,中线右侧旁开 2 cm(图 2)。切开硬膜及突破皮质后,脑室内镜和鞘 0º入右侧侧脑室额角。
图 2. A:轴位 MRI 示中脑左后区 T2 高信号病变(箭头)。B:矢状位 T1 相病变(箭头)。C:矢状位示中脑导水管处无增强信号(箭头),并显示后连合和第三脑室底、顶的位置关系
高清内镜是从右侧通过室间孔可见第三脑室底(图 3)。
图 3. 使用标准的 0 度高清摄像神经内镜行第三脑室切开术。A:第三脑室底可见乳头体(mb)、基部的穿支动脉(bp)、漏斗状凹槽(ir)。B:抓钳先被用来穿破第三脑室膜层和室管膜。C:用 Fogarty 球囊导管扩张开孔的 Liliequist 膜。D:通过开放第三脑室底明显可见基底动脉(ba)
ETV 完成后,操作内镜从鞘中退出,一个 4 mm 弹性插管视频内镜通过鞘轻松由室间孔进入第三脑室。利用其高成像分辨率和柔韧活动空间,清晰可见后连合、中脑导水管及阻塞性顶盖占位(图 4)。
图 4. 顶盖病变的活检。A:弹性芯片摄像内镜通过鞘进入第三脑室内(三维方向表示)。后连合(pc)之上可见中脑导水管(aq)和突出的顶盖病变(箭头)。B 和 C:顶盖病变活检使用 1 mm 长弹性活检钳。D:进一步卷曲弹性内镜,达第三脑室顶。可见双侧内部大脑静脉(cv)引流至 Galen 静脉(vg)和脉络膜裂(cf),这是胼胝体压部(sp)、缰连合(hc)和松果体凹(pr)
清晰可见外生型扩张顶盖肿物存在于中脑导水管内。1 mm 灵活钳带 2 份活检样本行永久病理检查,确保止血后移除内镜,以标准的方式关颅。病人醒后神经系统情况稳定。随后的病理检查符合低级别胶质瘤。
术后病人神经系统功能保持完好,第二日出院。几周后随访,患者头颈部疼痛症状较前有所改善。
高清软质内镜通过芯片摄像技术对于脑室内手术是一个有非常价值的器械。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很可能会扩展至颅内导航和手术操作。作者属首次报道使用高清芯片摄像软质内镜行 ETV 和阻塞性顶盖肿物活检术。
初次体验明显能提高内镜的可视化和灵活性,使脑室导航和活检方式有效的解决了硬质内镜之前的不足之处。对神经内镜的进一步评估及扩大应用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