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克星”——新抗凝药物Vorapaxar

2015-02-05 11:49 来源:丁香园 作者:陈润泰
字体大小
- | +

Vorapaxar是血小板蛋白酶活化受体(PAR-1)的拮抗剂,同时具有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现作为标准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之一,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疾病患者,可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和减少血栓性疾病的复发。

目前有假说称,对于有冠脉支架植入史但病情已稳定的患者,服用Vorapaxar可降低冠脉支架内血栓形成(ST)的概率。为了验证该假说,来自美国波士顿的Marc P. Bonaca博士及其同事展开一个名为“TRA 2P-TIMI 50”的研究。文章近期发表在JACC。

该试验是一个多国家合作、随机化、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总共纳入了26449例曾有过心梗、周围血管病变或卒中但病情已稳定的患者。其中53%的患者既往曾有冠脉支架植入史。 ST的诊断标准选用美国学术研究联盟所拟定的标准。

经过平均2.5年的随访,研究人员确诊了152例支架内血栓形成事件,大多数(92%)患者发病都比较晚。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服用Vorapaxar组可以降低ST发病率(1.1% vs 1.4%)。不管PCI的时间、糖尿病史、植入药物洗脱支架或者应用双联抗血小板疗法等的情况如何,Vorapaxar都可以降低ST的发病率。

当然,Vorapaxar发挥了强有力的抗凝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出血的风险。然而,该研究结果发现,致死性出血和颅内出血的概率却没有增加。

此外,该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支架内血栓形成(ST)的诊断是根据详细的病例决定的,但并没有着重审查血管造影图像等原始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统计效能。第二,该研究的样本量虽足够大,但也降低了晚期和非常晚期ST的整体发病率,识别亚组分析结果的统计效能也降低。第三,若将ST的终点事件更加广泛化,vorapaxar的治疗效果仍然与确切的ST相同,但差异却没有统计学意义。确切的ST无疑更能反映针对ST治疗的真实效果,而更广泛的ST定义,虽然可以增加整体终点事件的数目,却降低了真实ST终点事件的特异性。

总而言之,对于曾植入冠脉支架并接受标准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而言, Vorapaxar可作为长期的二级预防药物,可明显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病率,包括远期ST。(附Vorapaxar作用机制图)


图 Vorapaxar作用机制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陈润泰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